柔術是一種日本傳統武術,中心精神是避免對方的攻擊力量,並轉化為制服敵人、克敵制勝為主的技術。有許多不同的流派,各種流著重在不同的技巧(投、逆、絞、當四大技法),現代的柔道、巴西柔術、混合武術巴頓術和合氣道均演變自柔術。

其起源可追溯至傳說中十六世紀曾來中國學醫的男子,柔術之父 Shirobei Akiyama ,他從觀察寒冬風雪中的柳樹樹枝領會到武術之妙諦,當那些剛硬的枝條不敵冰雪之侵襲而紛紛摧折時,具有柔韌性之柳條終以柔存。柔術,顧名思義,即以柔克剛之技,有別於直取硬攻的打擊格鬥技藝。更確切的說,柔術仍是一種徒手的戰鬥技術,包括了拳打、腳踢、摔、投、擒拿、絞壓等多種招式,是一種綜合徒手武術。其宗旨並非以力量衝擊力量,而是在合理條件下將對手之功擊力量納為己用進而反饋對方,反而對對手造成傷害。

柔術的發展歷經戰國到明治維新,所以武士們著重實戰技巧,之後逐漸加入了體能與心理層面的修行。然而,該項技藝的黃金時代約略至 1869 年為止,由於時代的不同武士們既得的優渥待遇也不復以往。明治維新以後,柔術曾被取締,柔術家淪落街頭以賣藝為生,柔術日漸衰落,但儘管如此,武士傳統的精神仍然不僅延續了柔術,也將它推廣到世界各地。

概括而言,運動柔術自身亦分成大大小小的組織,國際柔術聯盟( Ju-Jitsu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, JJIF ) JJIF 的前身是由三個歐洲國家(德國、意大利和瑞典)的柔術協會在 1977 年聯合組成的歐洲柔術總會( European Ju-Jitsu Federation , EJJF ),隨著世界各地的成員國數量日漸增加, 1987 年在 EJJF 的基礎下成立國際性柔術組織——國際柔術聯盟( International Ju-jitsu Federation , IJJF )。 1998 年, IJJF 更名為沿用至今的 JJIF 。

自 1997 年芬蘭拉赫蒂世界運動會起, JJIF 規則下的柔術成為世界運動會的比賽項目。 2018 亞運會中, JJIF 柔術更首次以非常設比賽項目出現。 2018 亞運會所採用的柔術比賽,是 JJIF 中的 Ne – Waza (寢技)比賽。

柔術規則

運動柔術的 Ne – Waza 比賽方式跟一般計分制的巴西柔術比賽非常類似,同樣是以摔、絆掃、位置優勢、地面壓制等動作得分,亦允許施展絞技、鎖技、關節技等,但不允許使用扭轉式的腳鎖及膝鎖。若想簡單分辨網上的寢技比賽到底是巴西柔術還是運動柔術,最簡單的方法是看看參賽者腰上繫著的腰帶顏色便可:假如他們各自繫上一藍一紅的色帶,那應該不是巴西柔術,而是運動柔術。

除此以外, JJIF 運動柔術還有兩種競賽方式︰ 「 Duo System 」 及 「 Fighting System 」。

※ Duo System
展示防身術的比賽,每隊派出兩名參賽者出場,以協作的方式依照裁判的指令,即時作出一系列的防身技術攻防演練,當中包括特定場景:抓握攻擊、擒抱攻擊、打擊攻擊,以及使用棍子或刀子進行的反兵器攻擊。裁判會按二人的表現給分,分出勝負。

※ Fighting System
一對一的搏擊比賽,比賽以得分方式進行,在立技、摔技、寢技方面各有不同的動作得分標準,以總分高者為勝,兩名運動員在兩分鐘兩回合的比賽時間內,進行包含打擊、摔投、寢技的對抗。
* 打擊:只允許跟競技空手道相似的立技輕接觸式打擊,可以採用拳擊或踢擊進行寸止打擊。打擊中段軀幹只能作輕觸式打擊,而打擊上段部分則不能直接碰到對手,打擊必須停在 10 公分以內的距離。但跟競技空手道不同,並不會因為得分而中斷比賽,而是類似跆拳道搏擊般,採用持續進行的計分競賽。
* 纏鬥:當任何一方抓握對方道袍後,比賽即進入禁止打擊的「纏鬥」階段。此時,參賽者只能施展摔技,摔倒對手得分,或是放手返回立技打擊對決。
* 寢技:假如任何一方倒地,比賽則會進入「寢技」階段,進行純寢技的對決。其計分方式跟 Ne – Waza 相似。最大的差別在於,在 Fighting System 中,如果一方選手因對手的絞鎖技而「拍蓆投降」( Tapping ),賽事並不會因此而終結,而是給予成功降服者分數後,分開雙方選手,在站姿下繼續進行比賽。

友站連結

賽事類型 金牌數 銀牌數 銅牌數
世界運動會 0 2 0
賽事名稱 選手姓名 競賽項目 成績結果
2009 年第 8 屆高雄世運會 李靜怡 女子 55 公斤級
2009 年第 8 屆高雄世運會 楊憲慈 女子 62 公斤級
No items found
No items found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