撞球,一種有多重玩法的技巧運動,共同點是使用撞球桿撞擊白色母球,令母球在撞球桌上滾動並撞擊其他球(子球),以達成特定目的(視比賽項目不同有不同規則)。
撞球運動的起源地目前尚無定論,有起源於西班牙、英國、法國等幾種不同的說法,但起源時間則大致公認為十四、十五世紀之間。最初應是在草地上進行的戶外運動,使用兩個圓形石頭,參與者使用一支靠在肩上的長曲棍,握住另一端去打擊圓石,令其滾動相碰的遊戲;後來歐洲大陸有人將其搬至室內,改在四面有框圍住的桌面上玩,參與者以曲棍打擊圓球,令球與球相撞得分,以此為雛型進行最初的無袋式撞球比賽。當時在美國則同樣使用兩個球,但改用象牙製造,並且在檯面上豎立類似鎚球的金屬球門,使球通過球門得分,形成落袋式撞球的雛型。
撞球規則
撞球運動的分類依照使用器材、規則與歷史淵源,可分成五大類:
※ 開侖
球桌沒有袋口,比賽規則要使母球依各種規定方式及次數碰撞子球或球台邊,玩法有四球競賽、三球競賽、自由球、障礙線及三顆星等。
※ 花式撞球(亦稱美式撞球)
球桌有六個袋口,比賽規則為利用各種碰撞技巧使子球落袋,因使用標有號碼的各色子球(花球),故稱為「花式撞球」。玩法有 8 號球、 9 號球及 10 號球等。
※ 司諾克
球桌有六個袋口,比賽最終目地亦是使子球落袋,但與花式撞球規則不同。相較於花式撞球,其桌面較大,球及袋口較小,進球困難度較高。國際比賽常見的標準司諾克(或稱 15 紅球司諾克)使用十五顆紅球、六顆不同顏色的色球及一顆白色母球。另有 6 紅球司諾克,是由泰國人發明的,司諾克的一種變體形式, 6 紅球司諾克的規則與標準司諾克規則大致相同,僅有些許的改變; 6 紅球斯諾克也曾是亞洲運動會和東亞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。
※ 英式撞球
英式撞球是一種結合開侖撞球觀念的落袋式撞球,正規的英式撞球競賽使用的球桌與標準司諾克一樣,但僅用白色、黃色球各一顆,分別當作雙方的母球,再加上一顆紅色子球,主要流行於英國及東南亞各國,自 1998 年亞洲運動會開始,也成為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。
※ 俄式撞球
球桌規格與司諾克相近,但球較大而袋口較小,進球困難度最高。使用十五顆白色號碼子球及一顆紅色母球,有自由派、混合派、動態派等玩法。
※ 瓶式撞球
球桌中央放置數個形狀近似保齡球瓶的小瓶,比賽規則是使球撞倒足夠數量的小瓶;較為流行的義大利瓶式撞球使用無袋口開侖球桌,而丹麥瓶式撞球則使用有六個袋口的花式球桌;依使用瓶數又分成 5 瓶、 9 瓶兩種玩法。
友站連結
賽事類型 | 金牌數 | 銀牌數 | 銅牌數 |
---|---|---|---|
亞洲運動會 | 8 | 5 | 8 |
世界運動會 | 3 | 3 | 2 |
東亞運動會 | 0 | 2 | 3 |
亞洲室內運動會 | 3 | 1 | 3 |
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2 | 3 | 5 |
賽事名稱 | 選手姓名 | 競賽項目 | 成績結果 |
---|---|---|---|
2017 年第 5 屆阿什哈巴特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張榮麟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17 年第 5 屆阿什哈巴特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柯秉逸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17 年第 5 屆阿什哈巴特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鄭喻軒、柯秉逸 | 男子雙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17 年第 5 屆阿什哈巴特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周婕妤 | 女子個人花式 10 號球 | 銅 |
2017 年第 5 屆阿什哈巴特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魏子茜 | 女子個人花式 10 號球 | 銅 |
2013 年第 9 屆卡利世運會 | 周婕妤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13 年第 9 屆卡利世運會 | 張榮麟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13 年第 4 屆仁川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柯秉逸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13 年第 4 屆仁川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譚禾耘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13 年第 4 屆仁川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呂玉虛、林書弘、吳育綸 | 男子團體司諾克 | 銅 |
2013 年第 4 屆仁川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周婕妤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13 年第 4 屆仁川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| 周婕妤 | 女子個人花式 10 號球 | 銅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郭柏成 | 男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賴慧珊 | 女子個人 6 紅球司諾克 | 銀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周婕妤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柯秉逸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詹雅庭、賴慧珊、柳信美 | 女子團體 6 紅球司諾克 | 銅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周婕妤 | 女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銅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張舒涵 | 女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銅 |
2010 年第 16 屆廣州亞運會 | 林沅君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楊清順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吳育綸、黃治華、林書弘 | 男子團體 15 紅球司諾克 | 銀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吳育綸 | 男子個人 6 紅球司諾克 | 銅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吳育綸 | 男子個人 15 紅球司諾克 | 銅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林沅君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09 年第 3 屆越南亞洲室內運動會 | 張舒涵 | 女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2009 年第 3 屆越南亞洲室內運動會 | 林沅君 | 女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銀 |
2009 年第 3 屆越南亞洲室內運動會 | 呂輝展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09 年第 3 屆越南亞洲室內運動會 | 吳育綸 | 男子個人 6 紅球司諾克 | 銅 |
2009 年第 3 屆越南亞洲室內運動會 | 張舒涵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09 年第 8 屆高雄世運會 | 楊清順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09 年第 8 屆高雄世運會 | 林沅君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07 年第 2 屆澳門亞洲室內運動會 | 張舒涵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07 年第 2 屆澳門亞洲室內運動會 | 蔡佩真 | 女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2006 年第 15 屆杜哈亞運會 | 林沅君 | 女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2006 年第 15 屆杜哈亞運會 | 柳信美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06 年第 15 屆杜哈亞運會 | 黃焜璋 | 男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銅 |
2006 年第 15 屆杜哈亞運會 | 楊清順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2005 年第 7 屆杜伊斯堡世運會 | 張裴瑋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05 年第 7 屆杜伊斯堡世運會 | 陳純甄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2002 年第 14 屆釜山亞運會 | 夏揮凱 | 男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2002 年第 14 屆釜山亞運會 | 楊清順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02 年第 14 屆釜山亞運會 | 黃焜璋 | 男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銀 |
2001 年第 6 屆秋田世運會 | 楊清順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2001 年第 6 屆秋田世運會 | 陳純甄 | 女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
1998 年第 13 屆曼谷亞運會 | 趙豐邦 | 男子個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1998 年第 13 屆曼谷亞運會 | 楊清順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金 |
1998 年第 13 屆曼谷亞運會 | 張皓評、賴嘉雄 | 男子雙人花式 8 號球 | 金 |
1998 年第 13 屆曼谷亞運會 | 楊清順、趙豐邦 | 男子雙人花式 8 號球 | 銀 |
1998 年第 13 屆曼谷亞運會 | 張皓評、賴嘉雄 | 男子雙人花式 9 號球 | 銀 |
1998 年第 13 屆曼谷亞運會 | 趙豐邦 | 男子個人花式 9 號球 | 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