籃球是由兩隊參加的一種球類運動,將球投入對方球籃得分,同時阻止對方球隊進球得分,比賽結束時得分高者勝。籃球起源於 1891 年,是一位美國的體育老師 James Naismith ,他為了讓學生在嚴寒的冬季有個有趣且適合在室內進行的運動,但又不會像美式足球容易受傷,因而發明籃球,並訂出十三條規則。 1932 年國際籃球總會( FIBA )成立,制定第一份世界統一的國際籃球規則,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,每四年會重新審核修改規則一次。
籃球在 1904 年第三屆奧運會時,被列入表演項目,由美國的兩支球隊進行表演展示,到 1936 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,將男子籃球正式列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,共有來自美洲、亞洲、歐洲和非洲的二十一支球隊參加籃球比賽,是當時奧運會團體比賽參賽隊伍最多的一個項目;而女子籃球則直到 1976 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,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。
籃球規則
常見的籃球規則有: 5 x 5 籃球、 3 x 3 籃球及沙灘籃球。
※ 5 x 5 籃球
每場籃球比賽分為四節,每節十分鐘(美國 NBA 聯盟每節十二分鐘),比賽中裁判吹哨則暫停計時,若在第四節比賽時間終了兩隊平手,就會進行加時賽,每次加長五分鐘,若仍未能分出勝負,則會再執行加時賽,直到分出勝負為止。
每場籃球比賽由兩隊參加,每隊上場五人,依球員的位置大致分為大前鋒、小前鋒、中鋒、控球後衛、得分後衛等五種,以戰術的需求自由調配。一場籃球賽開始,裁判會在球場中圈進行跳球,任一隊派出跳球的球員把球拍到,球賽即開始進行,拿到球的隊伍必須符合規則並在 24 秒內將球投入對方球籃即可得分,一般進球是 2 分,如果在三分線外投籃進球得 3 分,罰球進一球得 1 分,比賽終了以得分多者為優勝者。
※ 3 x 3 籃球
3 x 3 籃球,又稱三對三籃球、三打三籃球、三人籃球,俗稱鬥牛,由國際籃總制定規則。三對三籃球起源於美國的街頭籃球,國際籃總從 2007 年開始制定官方規則,本規則最初運用於澳門 2007 年亞洲室內運動會以及新加坡 2009 年亞洲青年運動會的籃球比賽上,使用本規則的首次國際比賽則是在 2010 年新加坡青奧會。
每隊由 4 人組成,包括 3 名先發球員和 1 名替補球員,比賽在 FIBA 標準球場的一個半場進行,只設一個籃框,比賽不使用跳球開始,而是透過擲幣決定哪個球隊獲得第一個球權。
三分線內進籃得 1 分,在三分線外進籃得 2 分,罰球進籃得 1 分。比賽共 10 分鐘,先得到 21 分的球隊立刻獲勝;比賽時間結束時如雙方均未得到 21 分則分數較高者獲勝(比賽時間及得分限制可由比賽組織者調整)。平手則加時至一隊勝出 2 分。單次進攻時間 12 秒,進攻方得分後防守方不需洗球,防守方球員獲得球權後需運球或傳球出三分線。球員 4 次犯規則被罰出場,一隊犯規 7 次後進入全隊犯規加罰狀態。
※ 沙灘籃球
沙灘籃球是一種經修改的籃球,在沙灘上進行。 1970 年代由美國的 Philip Bryant 在阿拉巴馬州發明,原本僅是格爾夫海岸學校的體育課程內容。目前發展出的規則有美式與德式。
* 美式沙灘籃球:規則較鬆散,無固定人數限制;場地為圓形沙地或地板,無出界規則,無籃板只有籃框,圓內進籃得 2 分,圓外投進得 3 分。不可運球(因球觸及沙地後無法回彈),球員必須於 2.5 步內傳球。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分較多之一方獲勝。沙灘籃球已成為美國廣為流行的運動競賽,目前每年舉辦 15 個世界錦標賽。
* 德式沙灘籃球:規則與一般籃球接近,一隊上場 3 人(可 2 人替補),場地範圍長 14 公尺乘 15 公尺的比賽區域,無界線,比賽三節,每節 5 分鐘;比賽結束前得 33 分或更多者獲勝。
友站連結
賽事類型 | 金牌數 | 銀牌數 | 銅牌數 |
---|---|---|---|
亞洲運動會 | 0 | 2 | 2 |
東亞運動會 | 3 | 2 | 1 |
亞洲沙灘運動會 | 1 | 0 | 1 |
亞洲青年運動會 | 0 | 4 | 0 |
阿拉夫拉運動會 | 0 | 1 | 0 |
賽事名稱 | 選手姓名 | 競賽項目 | 成績結果 |
---|---|---|---|
2019 年第 11 屆阿拉夫拉運動會 | 楊秀琴、李吟娸、陳靳豫萱、李英琴、謝靜萱、李盈潔、李柔妤、郭靜雯、曾婉如、吳亞庭、謝津宛、楊家佳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銀 |
2016 年第 5 屆峴港亞洲沙灘運動會 | 黃柔甄、羅 蘋、陳薇安、戴宜庭 | 女子團體 3 x 3 | 銅 |
2014 年第 4 屆普吉島亞洲沙灘運動會 | 黃柔甄、羅 蘋、蘇怡菁、陳亭安 | 女子團體 3 x 3 | 金 |
2013 年第 2 屆南京青年亞運會 | 李冠毅、賴英傑、陳柏宏、吳彥儒 | 男子團體 3 x 3 | 銀 |
2013 年第 2 屆南京青年亞運會 | 黃柔甄、羅 蘋、蘇怡菁、李依蒨 | 女子團體 3 x 3 | 銀 |
2013 年第 6 屆天津東亞運動會 | 許志傑、葛記豪、曾文鼎、戴維斯、田 壘、蔡文誠、呂政儒、陳世杰、洪志善、簡 浩、周柏臣、劉 錚 | 男子團體 5 x 5 | 金 |
2013 年第 6 屆天津東亞運動會 | 彭詩晴、黃凡珊、黃英利、楊雅惠、黃品蓁、吳宜庭、蔡佩真、林紀妏、王俐云、陳鈺君、張 寧、謝佩君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銅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楊敬敏、李學林、吳岱豪、楊哲宜、曾文鼎、田 壘、陳世念、陳子威、吳建龍、張智峰、林志傑、陳順詳 | 男子團體 5 x 5 | 銀 |
2009 年第 5 屆香港東亞運動會 | 李婉婷、陳鈺君、黃凡珊、吳旻芳、張 寧、黃英利、張詩婕、楊雅惠、徐千惠、吳欣穎、鄭慧芸、劉君儀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銀 |
2006 年第 15 屆杜哈亞運會 | 錢薇娟、姜鳳君、初詠萱、林慧美、藍瑞瑜、陳萓峰、劉君儀、蔡佩真、林紀妏、孫潔萍、文 祺、李婉婷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銀 |
2005 年第 4 屆澳門東亞運動會 | 曾文鼎、楊敬敏、田 壘、李啟億、李學林、楊玉明、陳志忠、王志群、周士淵、楊哲宜、陳世念、吳志偉 | 男子團體 5 x 5 | 金 |
2005 年第 4 屆澳門東亞運動會 | 姜鳳君、劉君儀、錢薇娟、初詠萱、鄭慧芸、藍瑞瑜、林慧美、陳萓峰、蔡佩真、林紀妏、孫潔萍、文 祺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銀 |
2002 年第 14 屆釜山亞運會 | 錢薇娟、黃曉潔、趙碧鳳、鄭慧芸、陳怡儒、麥雅惠、姜鳳君、初詠萱、劉君儀、張慧瑛、湯素緞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銅 |
2001 年第 3 屆大阪東亞運動會 | 顏行書、陳志忠、陳信安、楊玉明、周泓諭、田 壘、何守正、吳志偉、邱啓益、吳岱豪、曾文鼎、李啓億 | 男子團體 5 x 5 | 銀 |
1997 年第 2 屆釜山東亞運動會 | 周俊三、顏行書、羅興樑、李雲翔、許智超、朱志清、黃春雄、劉義祥、林建平、鄭志龍、賴國弘、邱宗志 | 男子團體 5 x 5 | 金 |
1990 年第 11 屆北京亞運會 | 覃素莉、張麗卿、鄧碧珍、何詠文、李碧霞、陳伊蘭、祁慶璐、陳淑真、齊 璘、吳秀桂、蔣憶德、錢薇娟 | 女子團體 5 x 5 | 銅 |
1958 年第 3 屆東京亞運會 | 王毅軍、羅繼然、唐雪舫、鄭德源、黃國揚、施偉念、霍劍平、陳祖烈、舒耀煌、傅達仁、李國泰、凌鏡寰、賴連光、盧信義 | 男子團體 5 x 5 | 銀 |